薄熙来被宣判终身监禁,但薄熙来引起的政治争议远没有结束
中国法庭周日宣判备受争议的中共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无期徒刑,济南中院判决认定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告其政治生命结束。
不过,这一判决并没有给关于薄熙来的争议和对薄熙来审判的质疑划上句号。对薄熙来的同情者来说,被判终身监禁、在法庭上戴手铐的薄熙来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偶像,甚至会被中国的左派和许多仍唱《国际歌》的国人塑造成历史英雄。
"不争论"难以维持法院除了在涉及谷开来和薄瓜瓜旅行费用的部分认为检控方证据不足以外,反驳了薄熙来的所有辩护。判决称,如薄熙来不服判决,可在判决作出10日内提出上诉。
薄熙来担任政府公职的政治生涯伴随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他曾经担任过大连市市委书记、辽宁省省长、商务部长和重庆市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出身显赫政治家庭的薄熙来从大连到重庆在施政手法和政策中都显示出自信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重庆主政期间,薄熙来推进经济发展,大量修建公租房,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一系列高调做法被冠以"重庆模式"。他在重庆"唱红打黑"更引起广泛争议。有批评者认为薄熙来要恢复毛泽东时代的做法。但薄熙来也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拥戴,他们认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成社会分化,偏离了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国家目标和社会理想。
埋头发展经济,壮大国力,是自邓小平起中共形成的根本政策。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就是为此政策扫清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不允许重提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干扰发展的"大局"。
去年3月,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对文革的悲剧发出警告。这被许多人认为薄熙来倒台的信号。 但同样出于"不争论"的考虑,当局以贪腐罪审理薄熙来,避重就轻,避免再次引发政治路线的争议。
法律权威与政治审判
薄熙来受审期间,中国国家媒体报道说,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因腐败和滥权指控受审显示了中共新领导人习近平反腐的决心。习近平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开始高调反腐,声言要在反腐中打"大老虎"。
此外,中国法律界人士希望薄熙来案审理程序体现公开和透明,包括媒体和公众旁听和微博直播的形式,能够体现司法尊重民意,树立法律权威。另外有分析认为,当局也希望以此案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帮助遏制官员贪污腐败。
"程序公开"也是一把双刃剑,也给了批评者更多机会质疑有关法律权威本身。法律之为法律,在于其不能仅对一个人适用,法律要对抽象的社会人适用才能具有权威。中共年年反腐,但是官员贪污腐败似乎并没有减弱的趋势,因此总会有人指出为什么有人涉及相同甚至更严重的贪腐指控而没有被调查或受到同样的惩罚?
上月济南中院对薄熙来案进行的5天庭审临近结束时,检控方就要求对薄熙来从重判决,因为薄熙来在法庭上推翻开庭前自白书和供词,拒绝认罪。曾经有猜测说,薄熙来"出尔反尔"激怒了中共高层。在薄熙来的同情者眼中,判薄熙来无期徒刑无疑印证了薄熙来接受的是政治审判,中共核心领导层才是幕后真正的法官和陪审团 。
毫无疑问,高调审理和判决薄熙来滥权和贪腐问题会对中国官员产生震慑作用,但却很难对薄熙来引发的争议作"非政治化"消毒。虽然当局一贯主张"不争论",但"切蛋糕"这类经济分配问题却是中国人关切的永恒的政治问题。只要腐败问题和社会分化趋势不能得到遏制,"不争论"和"去政治化"就很难做到。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