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会趋于强势吗?
习近平主政以来的政策趋向备受关注, 现在海内外舆论尤其关注习在内政上是会更左或最终会变得更开明。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还缺乏充分的讨论,这就是习主导下的中国外交会呈现什么样的特色?在中国国力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会趋于强势吗?
区分不同类型的强势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外交趋于强势甚至显得咄咄逼人。 但同时,国际舆论又普遍认为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继续保持外交低姿态,强调"不当头"、"不干涉别国内政"。在新的历史基点上,中国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外交目标和战略?
一个新兴国家在国力上升过程中外交风格趋于强势,几乎是必然的现象。但舆论在评价中国外交风格转为强势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笼统地用"好"或"不好"来评判。国际舆论界一般认为中国外交转为强势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甚至不好的趋势,因为更为强势的中国可能会打破现有国际力量平衡,在亚太区域加剧紧张。而中国国内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外交转为强势是非常好的趋向,因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太软弱了。笔者认为这种的简单二分法,不利于我们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这里有必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强势外交(assertive diplomacy)。 外交上的强势可能有三个不同的类型。
第一个类型的强势主要体现为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其他利益诉求,本质上是一种扩张型的外交战略。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在自身国力强大的背景下实施了扩张型战略,引起国际局势的紧张甚至导致战争的发生。国际战略界和舆论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心,也是基于历史上一些大国选择这样的扩张型道路。 但中共高层多年来一直强调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习近平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出发点与和平崛起的思路一样,是要探索一条新的大国成长的路子。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最近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专门提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要避免像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那样走上冲突与战争的老路。 总之,从官方主流论述来看,中国明确拒绝走扩张型崛起的道路。
第二类强势外交,指的是一国有更大的决心、意志力和能力去捍卫自己现有的主张,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强势风格的外交是防御型的。中国外交这几年给外界一种更为强势的印象,很大部分可以归为这一类型。中国没有主动扩张自己的领土主权要求,而是在捍卫自己现有主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大的决心,同时也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和手段。
比如,在有关海上权益保护的问题上,中国调整了军事和行政执法的部署,改善了海洋监管的部门协调。当面临外交危机时,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为有力的反制措施。 这类行为并不表明中国要实行一种扩张型、侵略型的路线。当然,鉴于中国所处的非常复杂的地缘安全环境,中国在领土领海问题上采取更为强势的防御型手段,仍然面临一定的风险。 与中国有海上纠纷的国家,很多都与美国有安全联盟关系。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冲突,很可能因为美国的介入而变得更为复杂和危险。
第三类的强势外交,可以称为是一种建设型或领导型的强势外交,指的是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社会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为解决区域与全球问题发挥领导作用。 中国曾经在朝鲜核问题上,主持六方会谈,展现了应有的决断力和领导力,为解决相关问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也在这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习近平主导的中国外交会避免走上扩张的老路,其外交强势风格更多体现为防御型的特点,而中国对于在国际上担负更多领导责任,会量力而行。
外交强势的内外原因
天安门事件之后的初期阶段,中国被主要西方国家制裁,在国际上空前孤立。邓小平提出中国要韬光养晦,保持外交低姿态,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提出的。但20多年过去了, 国际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虽仍然面临很多社会问题,但中国的综合国力跟20年前有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199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题是摆脱孤立、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的话,现在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在这种实力地位的迅速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上是要继续保持低姿态,还是需要在新的基点上重新定位中国外交?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应该调整外交低姿态的战略。
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美国政论杂志撰文
从国内政治的状况来看, 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复兴,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的主线。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口号,以此动员社会力量,巩固中共的执政合法性。"中国梦"的口号有这种大的社会背景,而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不一定能达到宣传本来设定的目的。 但无论这个口号的是否达到其本来的目的,这种口号的宣传在客观上一定会造就一种更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氛围。 一些官员或学者在对外事务中会发表更为强硬的谈话。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外交转为强势会有更强的国内舆论基础。
外交是否强势,除了国际国内的大环境,还取决于个人领导风格。 习近平在个人领导风格可能跟前任不同。根据小布什政府国安会一位前任高级官员的描述,小布什本人希望跟胡锦涛达成一对一直接深入的交流,但当时虽然有多次元首会晤,而一对一交流很难达成。部分原因在于中方的集体领导体制和胡本人相对拘谨的领导风格。
习近平作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虽然不会变改变集体领导体制,但其个人决断力和外交统筹协调能力可能更突出。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前不久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撰文,讨论以"中国梦"为主线的中国外交新动向,其中专门探讨了习近平加强外交统筹的问题。从习近平与奥巴马的非正式会晤等例子可以看出,习似乎能够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当然,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外交尤其如此。 中国面临转型社会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领导人仍然会花特别多的精力处理内部事务。在国家安全的议题上,中国优先处理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国内安全或政权安全的问题,其次才是领土主权问题。这样看来,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趋于强势是有限度的。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会更深,但在全球范围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仍然是非常有限的。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