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浣小姐(Gina Huan)是在加尔各答生活的第三代华人。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工作,指挥员工为小餐厅的精致菜肴做齐各种准备。
她的小饭店位于远离市区,被人称作老唐人街的Tiretti Bazaar街。这里是印度所剩不多的能够买到正宗中国小吃的地方之一。人们能够享受到小笼包子、广东点心、油炸麻圆的美味。
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浣小姐表示:"我还是有我的固定客户,但现在的生意不像十年前了。年轻的华人都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出路离开了这里。"她的父亲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开了这家餐馆。
加尔各答的中国城 李先生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卖一些中国的酱汁和生活用品。他感叹说,一度充满活力的人数上万的华裔社区现在机会变少了。甚至近半个世纪前建成的一些标志性的寺庙和教堂也都处于无人打理或年久失修的状态。
"我们在财务上是独立的,并没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帮助。那些到外面打工或者是求学的年轻人,许多在国外寻找到了立足点后再也没有回来。"
根据政府数据,现在在加尔各答生活着约2000名华人,其中大多数是18世纪晚期,中国中部爆发饥荒时移民到印度的。他们大多是客家人,这些人或是在港口找到了工作,也有的开了皮革制革厂或者是开饭店。
72岁的钟先生是印度华人协会会长。他表示:"那个年代正是好时候,我的祖父和他的家人到加尔各答很容易。但尽管我们已经是印度公民,在发展事业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支持。"
中国城的新希望?
在他记忆当中,1962年印度和中国之间因为边界之争发生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时,华人社区觉得自己被孤立,也遭到了一些质疑的目光。有些人被夺去了印度国籍,甚至被禁止拥有个人财产。钟先生说:"我们没有选择,只能妥协。因为我们没有回中国的条件。"
但是,尽管感到冷漠,沮丧的情绪很快就会转变为希望和光明。今年早些时候,有些市民和印度国家艺术和文化遗产信托基金一道提交了翻新唐人街,推广旅游业的计划。当地政府已同意参加该项目,成为合作伙伴。
很多中国人在18世纪晚期移民到了印度。(1945年摄于加尔各答) 被称为"茶项目"的重建计划,包括要重修加尔各答的Tiretti Bazaar的老唐人街,也要发展该市新的塔霸(Tangra)中国城。
一位当地管理人员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唐人街不同,加尔各答的中国城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地方。"
华人社区的很多成员都等待着这个地区亟需的修葺重建。他们已经把这儿当作了自己的家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