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主导「佔领中环」运动的核心人士上周在台湾拜访当年「红衫军运动」的总指挥施明德后,施明德接受本台专访表示,他支持香港追求民主的运动,但是必须理性。
香港「佔领中环」运动发起人朱耀明牧师、郑宇硕教授和立法会李卓人议员上周六到台湾拜会了施明德。 施明德表示他将号召全台关心民主的人士,共同签署参与佔中运动的信念书,表达支持。施明德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不排除前往香港参加佔中活动。
施明德周一下午接受了本台的专访,对于藉助大规模群众集会方式做为抗争手段,施明德强调必须把握几个要素:
群众运动首先要有理想,例如佔中,是为了普选、追求香港的民主化,这个理想要「高高举起」。第二要有组织。也就是如何动员民众来参与。第三要有领导,如果没有领导,不仅不能成事,还可能会乱事、坏事。即使是最坏的领导,也远胜于没有领导。
但施明德更强调,佔中行动一旦发起之后,参与的香港民众就揹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香港的民主化成就,可能是中国的第一朵「民主之花」。香港人自己要有历史责任感,也就是不管佔领中环或其它行动,不要造成「不可挽救的动盪和伤害」。
施明德强调,面对佔中行动北京当局必然会感到恐惧,如果最后造成诸如六四那样的结果,对中国及香港都不是好事。因此推动香港民主化的政治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理性和自我节制。为什麽当年台湾民主化过程没有造成社会动盪,是因为反抗者自我节制。「我宁愿站在法庭上接受死刑的判决,也不愿意向掌权者投掷一颗手榴弹」。
施明德也提醒,北京要怎么对香港,台湾人民都看在眼里。记者问,他和佔中人士的交流,可不可能被北京解读为台湾正在向中国大陆「输出民主」。对此施明德反问,不管是以前的陈水扁或现在的马英九政府,哪一个曾经向中国「输出」过什么价值观?而他自己和佔中人士的交流,完全只是两地人民之间的往来。
记者问施明德是不是确定前往香港参加佔中,施明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强调自己是「客卿」。因为民主、自由必须由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争取得到,「输入」型的民主和自由通常不会长久,而且也不符合当地民众的需求。
施明德受访时,桌上摊着剪报,内容是中共在香港的喉舌报纸批评「『港独』和『台独』合流」,施明德指着报纸笑着回答。台湾人民关怀香港是很正常的。以前在台湾争取民主、自由的行动者,对于国际社会的关心点滴在心头;「今天我看到香港人民争取民主,很自然就想到当年的情况;因此今天关怀香港,是很自然的事。」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李潼发自台北的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