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没有一个跻身于全球前100强的品牌。这是营销咨询公司Interbrand的调查结果。
而HD Trade Services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4%的美国民众说不出来一个中国的品牌,其中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他们知道这个产品是中国牌子,就不会购买。
中国政府形象给企业形象抹黑
公关业巨头Edelman的总裁爱德曼(Richard Edelman)在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品牌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透明度、道德操守、员工待遇和产品质量……不幸的是,中国企业的名声被政府的声誉蒙上了太多的阴影。"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移动电话安全技术公司NQ Mobile的做法是,基本上以一家美国本土公司的形象出现。
这家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修建了全新的总部,并在华尔街上市。该公司的副总裁是从金融业巨头花旗银行挖过来的一名美国人。该公司的网站上清楚地写着:"德州达拉斯制造"。
集团创始人林宇(Henry Lin)告诉法新社:"我们所有在美国的雇员都是美国人。客户会感觉到这是一家美国公司……我们将全球市场分成两部分,发展中国家业务的总部在北京,发达国家业务的总部在达拉斯。"林宇认为: "如果你能在美国成功,你就能在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也获得成功。"
花钱买来的国际化
其他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仅仅通过购买外国企业来实现的。几十年来涌入中国的投资大潮现在开始向另一个方向流动。
收购包括史密斯菲尔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在内的境外企业,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一种办法。 今年9月,美国猪肉加工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同意了中国双汇集团的收购申请,这也造就了有史以来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最大规模的并购。
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全资收购了瑞典车商沃尔沃,其竞争对手奇瑞和以色列的一家车商联合推出了名为观致"Qoros"的新品牌。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电子产品巨头联想于2005年收购了美国老牌计算机制造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随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
"企业自杀"
但是,也有一些中国企业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本土形象。比如说世界上最大的冰箱生产商海尔,或是电信业巨头华为。后者被视为全世界最受争议的企业之一。
华为67%的销售业绩来自于中国境外,去年该公司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注册专利数目最多的五家企业之一。虽然华为推出了世界上最薄的旗舰手机产品,但它依然非常吃力的和韩国三星以及美国的苹果竞争。并且还要面对外界认为自己可能是一家伪装成商业企业的间谍机构的指责。美国国会去年下令将华为排除在政府采购的名单之外,澳大利亚也禁止华为向该国的宽带网络提供设备。
华为虽然已经很努力,仍摆脱不了和政府"有染"的指责。 华为副总裁赛克斯(Scott Sykes)告诉法新社,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的惧怕。他表示:"我们的动机是商业性质的,如果我们为中国政府做事,无疑是让企业自杀。我们将会失去全球70%的销售额,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美国人赛克斯从2011年开始在华为任职,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进入中国企业高层的外国人。
今年9月,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小米聘用了前谷歌副总裁巴拉(Hugo Barra)来负责帮助其管理和开发手机上的安桌操作系统。
体制扼杀企业家精神
就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逝世时,许多中国媒体在报道中指出,尽管中国偶尔出现了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这样的人物。但中国要出现一个像乔布斯这样如此举足轻重的企业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现行的教育系统抹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中国没有乔布斯,有教育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 但对于美国安可顾问有限公司的中国总裁麦健陆(James McGregor)来说,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最大程度的扼杀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他表示:"中国的私营企业有创新的能力",并拿微信为例。这是中国互联网技术巨头腾讯开发的一款通讯应用软件。
拿产品说话
微信目前拥有4亿用户,其中只有1亿用户在中国本土。根据GlobalWebIndex披露的信息,微信已经是世界上下载次数排名第五位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甚至超过了推特。但这款软件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今年年初,许多媒体指责称,腾讯在一段时间内过滤掉了用户通讯中的一些包含被中国政府视为"敏感词"的内容。该公司对此矢口否认。尽管如此,麦健陆表示:"这是一个中国的产品,它非常高效。被全世界用户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出色的产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