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为长沙龙王港设计的一座桥,使用了中国结与莫比乌斯圈结合的意象。
NEXT architects
今年6月,荷兰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一个荷兰建筑师的中国工作手记》。
作者范德沃特是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四个创始合伙人之一。1999年,NEXT事务所开始在中国做一些小范围的建筑与城市研究,20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事务所,范德沃特是负责人。在大概十年里,他们完成了几十个建筑项目,从室内设计到城市设计都有涉及,比如,IBM中国研发中心、北京朝阳区城市规划馆、西单美晟国际广场等等,其中一些,像辉煌国际广场、金隅可乐+,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的超高层,这样的项目,超越了一般欧洲事务所在他们本地可能参与设计的规模。因此,这本书的英文版曾在欧洲的建筑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问得最多的是,你们怎么能完成了那么多项目?
书一开篇,范德沃特就讲述了他在来中国初始所接触的第一个建筑项目:那是2004年,范德沃特在北京一个12平方米的地下室里与"周先生"碰面,小屋里弥漫着饭味、汗味,暗示着这里有人连续加班。周先生告诉他,他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去,"因为外国的月亮格外圆"。而他,范德沃特,一个荷兰建筑师,将要假装代表一个加拿大公司。第二天,他就和几位先生、一位教授带着他看都没看到的设计方案飞到青岛,与和市政府相熟的关键人物见面,赏海景、喝酒、唱卡拉OK。对项目的一无所知一直持续到次日评审会前一小时,直到他看到由教授的博士生设计、模型公司完成的设计模型才知道个大概,而那个模型虽然精致却缺少了必要的车行入口。就在这种混乱中,他带着"他的团队"步入一个浓烟滚滚的会议室,准备来介绍一个以放大了的"鱼"作为造型意象的奥运场馆设计。接着,项目名义上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主动站起来,表示设计成果是本土设计院和加拿大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合作产物,为了省去翻译的时间,她来亲自介绍。40分钟里,分析选址占去5分钟,奥运场馆和会议中心说了20分钟,相关住宅区说了15分钟。范德沃特一声未出,没有人提问,他们就可以走了。接着,有人带着他们一行人去参观茶园,还说想邀请范德沃特做设计,而那位教授,询问范德沃特——这个对项目仍然知之甚少的人——"怎样才能完成(体育馆)设计结构的主体支撑部分"。事后,无论是评审项目还是茶园的项目都杳无音讯,很可能,在体育馆的设计竞标中,他们输给了另外一个中法合作的设计,也有可能,教授会拿到住宅区的设计工程。范德沃特作为"外国的月亮"的一员,他装店门面的任务已经完成,没有人向他知会后续进程。
这就是范德沃特在中国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一个荒诞,又非常典型的开始。
不久,范德沃特所在的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与中国的HY建筑设计公司开始了合作。他和他书里写到的许多西方建筑师一样,对于项目设计周期如此之短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不理解设计,滥用设计,而且对客户奴颜媚骨。他尤其不懂建筑师怎么能"把客户当成上帝"而放弃本应坚持的设计思想。在NEXT与HY的合作中,必然有互相利用、"学习交流",中间充满了关于建筑设计流程、思想、质量控制的冲突,一方面,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外国的月亮在中国确实好使,有外国人坐镇,设计会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可范德沃特并不想被当成花瓶,他从职业责任感上也想了解更多项目有关的内容,做更多有益的思考;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并不满意这种好使,工作中时时暴露出由竞争心态而起的较劲,甚至范德沃特团队里的中国同事有可能放下他们小组的活儿,暗地里为中国人的小组画图。
安徽合肥世界最大鼓型建筑。《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一书认为,中国的概念指的是详细绘制的建筑设计图,中国是完全物化而且详细的。
CFP
老实说,这本书读到这个阶段,我是愤愤不平的,以为这是又一本贬低中国人抬高自己的书,这在建筑界并不少见,而且,令我最难受的一点是,书里说的可能都是真话。不过与那些人不同的是,作者范德沃特没有乱骂一通之后逃回欧洲。
在与中方火伴的长期磨合中,范德沃特时而感到沮丧、被动、伤心,时而愤怒、震惊,难得的是,他保持了很好的耐心和好奇心,他不断地思考中西方的差异、尝试去交流和理解,尽可能尝试去理解中国建筑师和他服务的客户。他得到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找到一种接受策略,既能把中国的条件当作出发点,又能在设计中融进这些条件,获得附加值"。这意味着,当客户突然让他把三座大楼改成六座,短期内他也能既保持设计水准的基础又足以应付,而不是一味强调建筑师的设计底线。他也终于被周遭的中国人认可为"好人",也就是说,认为他不是那种来中国赚一票、不负责任地圈钱的老外,多多少少成了"自己人"。这也是他与其他老外的中国实录不同的一点,范德沃特不是以冷静中立的观察者身份行事,而是以一个"同事"的身份。所以当政治风向突变,一贯和气的保安突然板着脸要求他出示护照才能进入办公楼的时候,他的心情更复杂。
在书里,他记下了和中国同事们探讨中国人权、政治、民族意识等问题的对话,曾经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中国人,仍然会表达不希望外国过多介入、"因为变化非常大","人口特别多",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现状也可以理解;书中也记下了有关中国风水等等更难理解的问题,他的中国同事告诉他,有好的、具有传统智慧的部分,也有坏的、骗人的部分。无法清晰划分界线,无法将国家情结从批判的理性思考中剥离出来,恰恰是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可是又是因为这样,如果没有"理解之同情",就没法融入和体会中国人心中的想法。他没有表达太多批评,而是认为在某一类西方的批评其实反而是投机的,因为太容易了。
几年前他被中国人搞得错愕,几年后,他去荷兰向他的同胞们讲述他们如何能在中国完成这么多项目的故事,荷兰人也错愕了。人们不断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表达了对中国历史的谦逊,对设计的谦逊,他说,"不是我们的建筑师发现和赏识设计,而是中国发现和赏识设计。"但是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到大事不好。无论如何,在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中国市场仍然需要反复敲打,无论是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还是对形式的审美都必须改进,而设计必须多多少少具有超前的眼光,一旦设计者反过来赞同目前市场"赏识设计"的趋向,很可能意味着设计水平的偏离。
虽然我不喜欢在《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中出现的大部分作品,但他所陈述的设计逻辑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这种思考方法中的理性,确实是那些按照客户要求照搬古典、欧式或者江南园林样式的某些中国建筑师所回避了的。这不鲜见,比如,模仿乌镇、南方古镇街道的新区商业街(它们完全不是出于与古建筑环境融合的目的),模仿威尼斯的水城、每栋住宅都做成欧式坡顶木屋、以"托斯卡纳"为名的住宅区,有时候在大小城市里走走就能见到。范德沃特在书里提到了几次,他的合作方HY建筑设计公司的建筑师们正在套用某种现成的形式,只是因为客户喜欢。这背后可能有着一个更简洁有力的回答——"好卖"。
2013年11月,就在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网上出现了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当然,就是范德沃特这家——为长沙龙王港设计的一座桥。这座桥用了中国结与莫比乌斯圈结合的意象,一切像是又回到了他最初在青岛准备要讲的那个鱼一样的体育馆项目。我不懂为什么至今仍然有那么多人认可具象化的设计,尤其那些建筑形式刻意模仿具象事物的设计。在书里,他提及一个设计项目接受了HY提出的"祥云概念",因为"它们代表天堂、幸福和'财源滚滚'",他笑着说:"荷兰的概念都是关于条件,中国的概念则是关于形式。"而那一次,虽然他用了"祥云"的概念,可设计作品仍然非常抽象的。对此他写道:"英语中的'概念'和汉语中的'概念'含义不同。每个人都在寻找'新概念'。但是中国人所理解的'概念'与我们西方人理解的不一样。通常,中国的概念指的是详细绘制的建筑设计图。中国的概念是完全物化而且详细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能够展示出来的建筑。"
但是这一次,2013年他所参与的长沙的中国结人行桥却使用了实实在在的具象。从范德沃特参与第一个项目开始,十年过去了。我只能说,他确实被中国改变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