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你一进酒店房间就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国的水的问题。从花洒里喷出的水也许会有一股被污染了的河水的气味。口渴想喝水?水龙头里的水基本上不能喝。那你能否信任瓶装水呢?很多中国人都不相信。那用来刷牙会怎么样?
就算按照政府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到2011年为止,全国超过一半的大型湖泊和水库都被严重污染,水源不适合人类饮用。根据中国超过4,700座地下水质量监测站的检测结果显示,将近五分之三的水源都"相对较差"甚至更糟糕。将近一半的农村居民都缺乏达到国际标准的饮用水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欣欣向荣,世界逐渐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就,但是水源供应的质量问题则没有跟上中国迈入现代化的步伐。
中国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们把问题归结于环境质量控制弛懈,执法力度不严,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更加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水资源本身就匮乏。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令本已不足的水供应不堪重负——而饮用水就成为了最显而易见的牺牲品之一。
中国仅占有全世界7%的淡水资源,却养育了将近20%的世界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占有了全球淡水资源的4%(五大湖区占有了全球淡水资源的20%)。
虽然中国资源有限,但是鳞次栉比、人口稠密的城市丛林还是在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天际线上每增加一幢高楼大厦,每烧一吨煤来为其供暖,每蒸一屉饺子,都需要更多的水。每一次废水从新的住宅小区或者发电站排放到河里,整个流域就会变得更脏一些。
你能从中国的两大主要河流——黄河和长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两大水道均自西向东,横跨中国主要工业带。当河水流经中国沿海的人口聚集区时,就必须经过深度处理才能够饮用。
但是对于中国的邻国来说,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幸地越过了中国国境范围。就世界最长河流之一湄公河的水源分配问题所引发的紧张局势,已经影响了中国及其东南亚邻国的关系。
湄公河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出境,流经大半个东南亚。跟绝大多数主要水道一样,湄公河是支持商业、贸易、发展以及当地人生计的主要动脉。
近年来,为了支持相对贫困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沿湄公河新建了多座水电站,结果导致湄公河流向下游邻国时流速放缓,威胁到了东南亚渔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安全。2010年,湄公河三角洲的水位达到了五十年来的最低点,引发了中国及其邻国的争执。
为了应对愈发严峻的挑战,北京方面开始制定政策,去调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
政府开始启动一项规模庞大的供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工程将通过大规模的复杂水路网络,把潮湿的南方水资源调往干旱的北方。理论上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主意,但是考虑到渗漏和污染问题,到达北方城市的水很有可能无法使用。而且这项工程本身并不能够增加总体匮乏的水量。
人们也在尝试其他办法,其中绝大多数都需要对科技进行大量的投资。作为实验项目,北方城市天津就建成了一个超大型海水淡化厂。北京也在要求对污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增加大量投资。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压力之下,中国的工业界也在寻找提高水利用率的方案。提高水价或许能更好地调控未来的需求,虽然这在政治上相对敏感。
不过,现在还是没有一个能够快速而干脆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许多技术手段都相当昂贵,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如果说过去35年里,资源密集型的经济起飞说明了任何问题的话,那么就是中国政府有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在需要时他们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还可以根据国内的重点需求对增速进行控制。但是中国的领导层必须面对长时间增长所带来的资源大量消耗问题,而有限的资源究竟消耗到了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中国政府必须对于管理有限资源的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如果不主动变革的话,或将因为不以意志转移的外界因素而被动为之。纽约时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