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中国茉莉花革命: 基督教学者杨凤岗谈“牛津共识”

中国茉莉花革命
原网站受到恶意攻击,暂时回归博客。第二代新网站正在建设之中。 
Create positive health habits and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Begin by following this comprehensive system that includes tools and techniques Dashama has compiled over the past 12 years traveling the world.
From our sponsors
基督教学者杨凤岗谈"牛津共识"
Oct 23rd 2013, 18:30, by 茉莉花义工

今年8月末,来自中国四个主要意识形态派别的20多名公共知识分子聚集在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的威克里夫学院(Wycliffe Hall),讨论中国面临的问题。这四个派别是,新儒家、新左翼、自由主义和基督教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群在中国公众生活中经常吵得不可开交的人,居然达成了一份被称为"牛津共识"的文本,他们用四点共识表达了对一个多元自由的中国的期望。
与《零八宪章》等更加具有争议性的文件相比,这份声明十分温和。《零八宪章》的创意来自于目前在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这些共识只是简单地表达了希望中国继续致力于多元化,以及政治领域的公平正义。点击阅读《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全文。
签名者中包括中国一些最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们经常发表有关社会问题的著作和言论,包括著名新儒家学者陈明,基督教徒、社会学家何光沪,新左翼影评人吕新雨,以及自由派哲学家徐友渔。这份声明在中国没有被广泛报道,不过,有影响力的杂志《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有关的长篇特写,这或许意味着,这份声明与政府不断收紧公众讨论的举措并不完全冲突。
"牛津共识"的参与者杨凤岗是一名基督徒,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先锋。他是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也是该校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enter o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主任。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是研究中国宗教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之一,定期举办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我最近与杨凤岗谈论了这一共识,以及它对中国公共领域辩论的意义。
问:这是怎样发起的
答:发起人是温州的基督徒王文峰。他曾经在新加坡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并在那里发起了这个论坛。前三届论坛都是在新加坡举办的,只讨论基督教神学。第四届在韩国举办,第五届,也就是上一届,与会者包括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这次他们请来了新左翼和自由派的学者。
问:在西方一群知识分子聚在一起然后发布一份声明,这可能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那么"牛津共识"有什么意义
答:我认为它的重要性有若干个层面。新左翼和自由派,这两派公共知识分子已经停止对话。当他们收到邀请的时候,首先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还邀请了谁?如果受邀者包括另一阵营的人,他们就不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张到了这种程度。但是这一次,他们心甘情愿地一起待了整整三天。
问:是不是因为地点在国外
答:这个嘛,表面上看,牛津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是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无论你属于哪个阵营,这都不重要了。还有组织者王文峰,他真的很谦和。他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人发生过争执。这说服了很多人。
问:在中国这些政治标签的含义与西方不同。你如何定义新左翼和自由派?
答: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新左翼与老左派或毛派不同。新左翼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被称作"左派"。但是他们喜欢被叫做"新左翼"。许多概念和术语是从西方的左派借鉴过来的。他们批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全球化。这才是他们的理论来源,而不是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或毛泽东思想。但是每次对话他们的结论都是,一切都是美国的错。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人们失去自己的家——他们会说,这都是因为美国的资本主义。
问:还有自由派有些人称其为"右派",怎么定义?
答:他们拥有典型的自由主义观点:自由市场、个人权利、宪政。但是,有趣的是,有些人更接近左派。这些人已经开始这样说:在中国的国情下,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政府。只有更强大的政府才能改变现状。
我觉得,这些阵营正在重新洗牌。这次论坛之后,我个人认为,只有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支持政府担当更大的职责,另一个阵营倡导个人权利。所以我认为,国家主义和个人权利是更大的分歧。因此,分成四个阵营可能意义不大了。据我所知,一些自由派的人们认为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政府。大多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支持这一点,甚至连刘小枫这样的基督徒学者也已经成为更强大政府的倡导者。
问: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对话了
答:是的,我们得以发表了这份公开的声明。虽然里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内容,这四个阵营可以达成一份共识,这本身就很重要。
中国人说,这个国家正变得四分五裂,你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阵营是多么难以相容。但是现在,他们可以谈论这件事,从共同点开始,然后再看我们的分歧是什么。我认为,这正是中国社会当前所需要的。这四点共识包含了左派、自由派、新儒家和基督教学者关心的问题。虽然在声明的语言方面,人人都得做出妥协。不过,你可以看出,这份文本仍然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在那几个晚上,我们展开了非常有趣的讨论。但我们之间存在着信任,有些人说,"没关系,我信任你的表述。"人们有这种感觉,必须取得进展,达成共识,否则这个国家就会分崩离析。
问:论坛选择的参与者非常有趣。与会者中有基督教徒或者基督教学者,但是却没有传统宗教,比如道教和佛教的代表,是不是这些领域缺少学者?
答:主要问题是,公共知识分子是谁?是在中国表达公众意见的人。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佛教或道教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上,我关注了很多佛教法师。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谈到或关注公共问题。
问:你觉得为什么会那样?莫非他们是由政府指定的,因为他们从政府那里得到了更多好处——比如在寺庙重建、软贷款等方面的好处?
答:我认为那当然是一个问题。他们更加附和政府的观点。但是,我也觉得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参与这种公开辩论。现如今,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不仅上过大学,而且还有研究生学位。但是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中你很少发现这样的人。
问:这让我想到,在中国,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很少。你几乎从来没有看到宗教团体自己齐聚一堂。这就好像是中共说了:如果你觉得有问题,告诉我们,我们会去解决,但你们自己不要谈论,因为有可能演变成是在搞独立,我们不希望那样的事发生。
答:我们在讨论中也涉及了这个问题。我们有这种感觉,只要能提出些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知道政府会有什么反应,但这至少可以表明我们是可以携手合作的。这群人担心,当局可能会独断专行,不听取任何意见。当我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一点的。
问:有趣的是,基督徒也参加了讨论。当然,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基督教神学论坛,但来自其他团体的参与者显然认为,跟基督徒和基督教学者交谈没有什么不妥。政府有时候把基督教视为外来宗教,对它不那么认可。
几年前,有人出版了一本书,列出了中国的主要群体。其中包括传统的左派、社会民主主义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者,再加上一些新的群体——但是没有基督徒。当时你可以忽略基督教,因为它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力。但现在,基督徒参与了讨论。我觉得,这是基督教学者在公众论坛的亮相。
问:但十年前不是有个"文化基督徒"(cultural Christian)运动吗?
答:那个运动是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而不是表达社会或政治问题的力量来介绍的。当时是文化:神学、历史和艺术。但这一次,它的重心是在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上,比如法治,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平等,公正。
问:对于这场辩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权利是上帝赐予的,而不是国家授予的,这意味着国家或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这些权利拿走。这有讲到吗?
答:是的,讲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何光沪。他签署了《零八宪章》。在最初的签名者中,他是唯一的宗教研究学者。从那时开始,他变得更加公开地宣扬自己的立场。他的基督教信仰已为公众所知。多年来,他曾对这件事缄口不言,但现在他感觉有了信心,可以公开谈论它了。
问:你是如何定义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在中国,公共空间是有限的,西方人经常觉得它只存在于微博上。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呢?
答:微博是其中之一。那些不在微博上的人会以其他方式参与。他们会收到演讲的邀请,有时会出现在电视上,或者给报纸和杂志写文章。尤其是,他们会参加会议。有趣的是,在中国,媒体对会议非常关注。像这样的会议如果在西方召开,记者不会在乎这些事情。但在中国,媒体会进行报道。会议成为了人们表达关注的平台,他们的意见也可以传播出去。
问:下一阶段是什么?你们会再举行会议吗?
答:他们希望能再举办一次会议,地点可能是在巴西,以便把中国置于全球语境之中。我认为,他们希望邀请所有四个阵营的人,但这个共识并不强烈,声音还很轻。这取决于人们如何应对。 
这跟《零八宪章》之类的不一样。措辞非常柔和,即使老左派也没法反对,我觉得政府也没法挑出什么毛病来。
问:也许以后就不需要什么共识了,只需要一个平台来供大家讨论。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任何国家都不会只有一个观点、一个共识。关键是人们要用礼貌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后,我们可能会进行真正的辩论。这次确实进行了一些辩论,也有一些有趣的交锋,但总的基调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很难进行真正的辩论,我们还是先保持友好的关系,而不要太强势地推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希望一开始这样就可以,但是,展开真正的辩论,表达不同的意见——不是情绪化和多愁善感,而是有意义的论辩,那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如果能做到那样,就太好了。但愿这是通往真正辩论的开端。纽约时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