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挂牌已满一个月。
上海自贸区挂牌刚满月,外界高度期待政策出台,不过被指挂牌至今只闻楼梯响,没有新动静,官方智囊回应上海自贸区肩负制度创新任务,政策需要权威和稳定性,不宜仓促出台。
有分析认为,从政治层面看,上海自贸区承担着改革的使命,习近平新政府期待开创中共执政的新高峰,推动市场化,同时撬动固有利益利团的利益,挑战阻力强大。
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最新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形成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政策细则,并将择时对外公布。同时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六大服务业开放领域的23条开放措施中,12项开放措施已经可以实施,7项(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医疗机构、增值电信)需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暂停相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后实施,其余4项(远洋货物运输、国际船舶管理、有限牌照银行、律师服务)需修订相关行政法规或与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政策口径后落实相关操作细则。一个月前,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外界充满期盼,不过政策的公布配合未如市场所料,自贸区金融细则仍在酝酿中,未有时间表。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的资料显示,截至10月29日,"工商一口受理"办结外资新设企业21家,外资注册资本5.25亿美元。办结内资新设企业213家,内资注册资本27.5亿元。新入驻企业中,既包括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也有内地知名央企及民企。
政策不给力,改革被质疑
政策上被指不给力,又被质疑改革的决心,国务院官方智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在上海自贸区公布满月负起向外解释自贸区的进展及种种疑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多肩负制度创新任务,政策需要权威性和稳定性,不宜仓促出台;国务院批复的方案很明确,对金融开放提出的是"分步实施",第一个月没有看到金融开放细则是因为金融开放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政策是需要在深入思考和系统设计之后出台才更加稳妥。
外界期待金融政策出台。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不单止是向外表现新政府经济改革的目的,分析认为政治意义是以改革为核心、决心撬动利益集团的固有利益,挑战阻力强大。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接受BBC中文网访问时指出,今天的上海自贸区成立正是当年推出深圳特区一样的艰巨,如果成功将把新一届的中央领导带上中共执政事业的新高峰。
上一届中央政府采取中庸、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调,改革似乎被边缘化。新一届的中央领导人务求开展新一轮的深入改革,进行减少政府干预的市场化改革,张鸣认为市场化是意味着市场的经济行为减少政府干预,包括国企的内部改革,这对于固有利益的左派人士正是动了他们的神经,而且固有的意识形势也是根深蒂固,撬动利益集团的势力一定面对巨大的阻力及压力,所以可以引证为何宣布成立了上海自贸区一个月以来政策未能配合的原因。
张鸣称,在搅不清楚方向下谁都不敢动,因为风险太大,导致现在谁都"拿不准",包括上海自贸区及企业家投资者都"拿不准",出现如此尴尬局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向BBC中文网表示,新政府确实想做些实事,上海自贸区要达到借对外开放的压力迫使内部进行改革的目的,确实肩负"习李新政"政绩的表现。目前上海自贸区关于金融政策对外开放正处在"放"与"不放"的"两难"局面。
短期公布新自贸区可能性低
另一方面,由中央提出成立上海自贸区后,内地多个省市也希望能够获得批准建设自贸区,近期更有报导指粤港澳自贸区获当局原则性同意,不过最后该报章自行出了更正,指内容不实。
其实在这这问题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已经多少透露了中央的意思,设立新的自由贸易园区应该是本着成熟一个批复一个,不需要设定详细的时间表。
他说:"中国到底需要几个自由贸易区呢?不同的地区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设计不同的自由贸易园区,充分的发挥地区的优势。"
目前,上海自贸区具体金融措施仍在酝酿中,一些负面的质疑接踵而来,外来的资金加速对自贸区内房地产进行炒作等,中央提出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示范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分析认为上海自贸区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短期内中央拍板成立新的自贸区应该可能性较微。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