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知道中国的债务问题、工业产能过剩、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紧张需要多长时间会达到失控的程度
中国需要更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对社会和环境更友好的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领导层的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定于11月9-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出全面的改革方案,但中国领导层推动改革的决心究竟有多大一直是三中全会前的热门话题。
2003年中共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表明高层已经决定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但10年来中国经济仍然主要依赖快速投资和出口。其间虽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面临环境恶化和工业产能过剩的结果。
官方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7.7%,高于政府制定的7.5%的全年增长目标。中国GDP增长由第二季度的7.5%上升到了第三季度的7.8。
稳定取代高速
经过30年双位数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领导层决定把2013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5%,这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路透社分析认为,因为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承受放慢经济发展,所以习近平和李克强领导的中国政府更有可能推进搁置已久的经济改革。
周四中国总理对企业家和经济学专家强调说,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景对于企业、投资者和社会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政府必须要毫不犹豫地推进改革,因为改革有益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副院长赵锡军说,自7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一直优先强调经济增长。他说本届新领导人并非表明他们不关注经济增长,只是新的重点是稳定发展,而不是高速发展。
路透社报道认为自今年初中国就显示出改变过去模式的趋势:在投资者担心经济发展可能大幅度减慢的时候,中国政府没有像过去那样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而是宣布了小规模和针对性的刺激经济措施。
转变经济模式
分析认为,中国领导人在强调一种更接近西方的模式,即需要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加强服务业和消费,因为投资和出口是导致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和污染的部分原因。
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鼓励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但同时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特别是涉及土地所有权方面的法律,这样才能给农村人口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信心。
在北京的分析人士一般认为在此次三中全会上,当局不准备触动在金融和能源行业占垄断地位的巨型国企,也不准备让其中处境艰难的国企自生自灭。他们认为三中全会的焦点是在其他方面,诸如金融,财政,土地和政府管理方面的改革,资源价格,社会保险的改革和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保护行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副主任、中国工作组主管马库斯·罗德劳尔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一直因为实行渐进谨慎的策略受益,他们不需要也不应该把这次全会变成实行一次性剧烈改革的会议。但是他认为在中国一揽子改革选择当中,当局不能只做某一件而不做其他。
路透社分析认为,在所有的改革议题中,金融改革被认为是当务之急。市场、货币都受到控制,跨界资本流动也受到限制。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推动下,利率和汇率逐渐走向市场化,资本流动放开也在实行当中,当局对此有明确的路线图。
小心谨慎的风险
分析还说,投资者最低限度能够期望看到明年人民币交易幅度会进一步扩大,成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好似逐渐放开存款率利率和全面放开利率的前奏。西方投资者希望中国能够在2014年实行金融改革。
在财政改革方面,专家和投资者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采取措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更平均地分配收入和开支,扩大使用服务行业的增值税。地方政府现在得到税收和其他收入的一半,但是他们负担80%的公共开支。
还有人希望在一些地方搞的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试点能够向全国推广,形成全国性的政策,为中国城市化提供强有力支持。但是路透社分析说,试点项目的推广,诸如被说成实行金融市场全面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可能表明了高层在全国实行全面改革问题上没有共识。
许多改革内容意味着政府把控制权交给市场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在推销改革这采取谨慎渐进的办法。不过路透社记者分析说,因为谁也无法知道中国的债务问题、工业产能过剩、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紧张需要多长时间会达到失控的程度,因此为减少风险而小心谨慎的策略本身也是一种风险。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