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下中共的整风,听说党内人士有人寄予希望,称其将是中共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整风;多数人则不以为然,说是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所指正是整风的精髓"反四风"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中的形式主义。
2013年9月2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出《照镜子找到差距 正衣冠立查立改,河北"四个著力"见真像》。此文颇引起一些人士关注。据说很多地方和单位"照镜子"没找出真问题,过不了关,这次河北成了"正面典型"。报道说:河北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偏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群众不满;隐藏在背后的'四风'根源是:政绩观出现了错位和偏差,重速度、轻质量,急功近利、求快心切。"那么,如何纠正这种出了偏差的政绩观呢?他们"决心先打赢'压钢攻坚战'、'雾霾治理战'。在压减钢铁产能上,打出"强制淘汰、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置换调整"组合拳,务求五年内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家数减少40%以上,产能压减6000万吨。"
按说,整风是整治党的作风。可实际上,它深深地搅和著经济,而无制度创新的内容。
中国产能过剩,首推煤炭和钢铁,也是政治的产物。例如,2011年底明明粗钢产能已经9.7亿吨了,钢铁需求量只有7.2亿吨,可是还有1.5亿吨在建产能。经济上既不合理又不合算的事儿却顽强地持续,背后有著一整套政治运作逻辑和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在国家意志下,地方官员追求GDP,拼命利用行政资源,上大项目,推动产能扩张,提升政绩、升官。就是这种政治化的过剩产能,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被进一步与政治捆绑在一起。
从制造产能是政绩,改成压缩产能是政绩,貌似背道而驰,实际上是一回事。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有没有路线教育,河北省的钢铁产能都会全面下降。9月初,媒体已有报道《河北钢铁企业经营惨淡:开工者寥寥无几》(财经国家周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本来是一个市场的自然过程,在这里却变成了政府行为。作为政府行为,其实早在胡温时代的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会同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5部委,制定过《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然而,钢铁产能非但没有压下去,反而从2003年的3亿吨增长至2012年的9亿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又发布《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对此,成为众矢之的的首当其冲是粗钢产量超过全国1/4的河北省。本来这是个不光彩的形像,没想到遇见整风,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楞是把市场对盲目投资的惩罚,说成为政者的决心和功劳,改变政绩观的行动;第二,政府应该做的是解决因为产能压缩而引发的失业问题,研究产业如何转型,政府怎么引导等等。可是,这样的内容反而在那篇报导里看不到;第三,政府参与产业转型的细节。虽说钢厂和产量在河北,但是市场却是全国的,需求来自全国。一个省的党政机关凭什么决定压减6000万吨产量?产业经济是有周期的,也许,一两年后中国钢材需求还会回升呢也未可知。
总之,在"反形式主义之风"中,人们看到遍地新的形式主义;提法和"文革"用语十分相似;政党热衷于干预经济。毫无疑义,GDP崇拜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靠整风,不仅没用,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