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中国茉莉花革命: 这块土地还怎样吸引资金来投资?

中国茉莉花革命
原网站受到恶意攻击,暂时回归博客。第二代新网站正在建设之中。 
Join Delanceyplace

Sign up to receive a free quote from a non fiction book every weekday.
From our sponsors
这块土地还怎样吸引资金来投资?
Oct 31st 2013, 17:30, by 茉莉花义工


RFI/Biroules
广州《新快报》上周三封面三个大字"请放人", 迅速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该报记者陈永洲因揭露湖南企业中联重科的负面内幕,遭到长沙公安跨省追捕,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之后北京中央电视台上周六突然播出陈永洲在公安关押中承认收钱造假新闻,舆论立即转向,并继续激烈争论,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陈永洲事件的分析评论。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陈永洲被抓后,《新快报》本来是有机会通过司法渠道或体制内其它途径进行维权的。但该报走向破天荒的断然对抗,成了中国媒体之最。如果说《新快报》领导层有些冲动的话,23日、24日两天有不少媒体也跟着一起'冲动'了。铺天盖地的评论充满了遭受警方欺压的悲情,而这些情绪的事实依据一眼看上去就那么悬乎。""中国警方是民众及舆论界'穷凶极恶的对头'吗?我们都在生活中遇见过'警察叔叔',常识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为什么一到舆论场上,'警察叔叔'就变得比谁都坏了呢?中国舆论场如今果真成了哈哈镜。"
  香港《明报》署名黄硕的评论称:"陈永洲拿钱大概是真的,中联重科如果说没有任何问题,则未必是真的了。因为在中联重科面前,陈不过是一只小蚂蚁,中联重科是标准的大象,从第一篇新闻到最后一篇,时间跨度那么长,中联重科只要在此之前轻轻地一伸手,陈永洲大概早就倒下了,那为什么非得等到事情闹到无法收拾的时候再来给陈永洲和《新快报》猛击一下呢?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真相还有待解开。无论如何,27岁的陈永洲这次成了打在中国媒体公信力上的重重一棒。他在央视上叙述的情况,让媒体界的灰色交易无所遁形。《新快报》管理层是否知情,他们此前的高姿态是否是绑架舆论,已引起质疑。另一方面,官媒是否未审先判?即使陈永洲收了钱,针对中联重科的报道一定不属实吗?警察凭什么让陈永洲剃光头,上电视'游街示众'……官媒的处理手法的粗糙也面对尖锐的批评。""在官媒强力主导下,眼下被突出的是记者收钱这一环节,其它的问题则被掩盖了。媒体必须追问被掩盖的问题,质疑公权力的使用是否粗糙失当"。
  北京《新京报》的社论称:"对陈永洲事件,新闻界应当进行反思;同时,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和权利,个案并不能动摇这一点,因此也要警惕借此对媒体舆论监督进行阻挠。""不可否认,一个行业中,个别违法行为往往会影响甚至重创这个行业的形象和公信,但是,由此而否定一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存在价值,并不会让事情变好,反而有可能变糟。否定媒体的作用,否定舆论监督的必要,公众不会从中获益,真正获利且暗自高兴的,却正是那些肆无忌惮侵犯公私合法利益的违法者。"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内地媒体本来负有监察权贵、维护正义的职能,这是普天下媒体的基本社会责任,但媒体近年来受到严厉的打遏,近月来连新兴的网上媒体和网络红人也受到无情打击,媒体工作者对监察政府已不存厚望,只能在中央刮起反腐风暴时打打擦边球,揭发几个炫富不知收敛或荒淫生活被摄录的庸官,但大多数媒体工作者仍然希望,内地应有空间让媒体对上市企业作有效监督,让老百姓在股市的投资有更多真实的凭据,陈永洲事件令内地媒体工作者深刻反思,原来企业可以轻易通过收买媒体从业员制造虚假新闻,操控上市公司股价,原来企业可以轻易通过勾结公安,派员跨省拘捕被指发布了假新闻的记者,这两种做法都是腐败,都在破坏媒体监督上市企业的职能,也在破坏公众对媒体和上市企业的信心。当媒体变得不可信,上市公司也变得不可信,这块土地还怎样吸引资金来投资?" 以上是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记者张文中在香港为您报导。RFI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